10月9日,省级非遗项目华州竹编技艺传承人邢都看正在编制竹产品。
精美竹制书签。
数十根长竹依土墙整齐堆放,编制好的竹制品散放在水泥地上。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,双手灵巧地挑弄着,不时循着事先留好的孔洞,目不转睛地将一根根竹丝穿引而过……10月9日上午,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南堡村一个农家小院里的场景引人驻足。
正在编制竹制品的,是70岁的省级非遗项目华州竹编技艺传承人邢都看。岁月在指尖流转,一件件竹制品无声地“诉说”着这里的人们与竹子的故事?!拔掖?4岁开始,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学竹编,已经做了50多年了?!毙隙伎锤嫠呒钦?,村里老一辈人都会做竹编,竹制品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。
以竹为伴,华州儿女坚守并传承着久远的传统文化,生生不息。
匠心传承 编就千年竹艺时光
华州区南依秦岭,地势南高北低,是“六山一水三分田”的半山区县,非常适合竹子生长,有“绿竹千顷”之说。据县志记载:“明时唐村地瘠民贫,有民常习为竹器之艺?!鼻О倌昀?,静静生长的竹林造就了这片土地的幽雅风貌,养育着一代代质朴勤恳的华州人,而竹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,在华州区广为流传。
从明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,华州竹编多散于乡村,为家庭副业,主要生产床、椅、桌、书架等二三十种日常用品。1958年,华县竹艺社成立,有职工100多人。1960年,竹艺社高级技师靳天宝等人曾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制作竹沙发54套,充分展示了华州竹编的高超水平。1975年,华县竹艺社更名为华县竹艺厂,产品涵盖竹沙发、竹茶几、竹器配套产品及生活用具等,多达百余种,销往全国各地。1977年,华县竹艺厂生产的竹门帘更是远销日本等周边国家。
千年时光里,一代代传承竹编技艺的华州人,恬淡悠然、宠辱不惊。农忙时种田,农闲时做竹编是邢都看和老伴儿的生活日常?!爸癖嗍歉鱿富疃?,很费工夫?!毙隙伎茨闷鹨桓霰嗪玫穆硖崃蚣钦呓樯?,“编这样一个马提笼,要砍十几斤竹子。天刚亮时取竹是最好的,要带着水汽,等日头上来后竹子太硬,就没有那个柔韧劲儿了。竹节长、挺拔的竹子是最好的材料。背回来的竹子要去节、下料、截材、破篾……材料备好后,要先编底子,再收边子等,整个下来需要三四天?!逼咀湃劝胫醋?,邢都看的竹编技艺越来越精湛,不仅编制速度快、手法多样,编出的竹制品种类也越来越多,小到馍筛、筷子笼,大到竹筐、竹篮,几乎涵盖所有日常生活用品。如今,他的双手已在漫长岁月中被篾条磨去手纹,变得非常粗糙。而这份传承与热爱也给了他幸福的回馈——目前,老两口靠竹编一年可收入三四万元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2015年7月,华州竹编技艺因其承载的历史价值、工艺实用价值和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,加之其地域特色和深远的影响力,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